您的位置: 首页 >> 上级精神 >> 正文
大力弘扬农科精神 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农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工作巡礼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发布日期:2022-11-07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院直属机关党委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抗击疫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现予刊发,以供学习交流。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形成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科学家精神,并于2021年9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伟大信仰指引伟大行动,伟大精神造就伟大事业。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下,一代代中国农科院人扎根乡村、科技攻关,造福百姓、服务人民,在长期的科研与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以祁阳站精神、中棉所精神、新乡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谱系,以及“求真笃行、敬农致用”为核心内涵的新时代农科精神。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党组结合院史、观照现实,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制定《关于弘扬新时代农科精神的实施意见》《弘扬新时代农科精神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全院大力开展“灯塔”“谱系”“铸魂”“强基”四大行动,将农科精神转化为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智慧和力量,引领推动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步步深入、热潮迭起,使弘扬农科精神、激励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事业的信念在广大科技人员中蔚然成风、弘扬传承。

实施“灯塔行动” 树立精神标杆

老一辈科学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科学报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农科院的宝贵财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指出,“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是支撑中国科技发展的动力”,要梳理好、总结好、传承好丁颖、金善宝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和精神特质,“让农科精神成为中国农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使命担当、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支撑。”

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农科院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院(所)史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研究,梳理凝练以首任院长丁颖、第二任院长金善宝、首任党组书记陈凤桐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老一辈农业科学家入党志愿书和科研档案联播”宣传活动,精心打造《信仰的力量》系列新媒体作品,设立院士画像墙,为丁颖、金善宝、陈凤桐、邱式邦、李光博、徐冠仁等老一代院士塑像,召开纪念陈凤桐院士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树立精神标杆。



院属各单位广泛开展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周年传承活动,纪念先辈、传承精神。植保所举行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和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他们为中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他们科技报国、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理念,传承他们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生物所举办范云六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激励年轻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奋发有为。

在老科学家精神引领下,一批批优秀科学家成长起来,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层出不穷、踊跃涌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退休专家郭三堆研究员个人出资200万元,设立生物技术研究所“优秀学生奖”和“优秀导师奖”,充分体现了当代优秀农业科学家矢志报国、心系科研的崇高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高尚情怀。2022年7月,中国农科院对“红色农学家”“祁阳站精神”“中棉所精神”“新乡精神”等老一辈科学家和建院65周年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使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灯塔”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事业中越照越亮、绽放光芒。

落实“谱系行动” 打造精神高地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谱系,激励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指出,“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滋养新时代农科精神”“全院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牢记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中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农科院党组通过开展“传承祁阳站精神”“深化院地合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学党史 忆农科 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主题活动,不断培育和挖掘新时代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一步深化拓展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农科精神在新时代闪耀新光芒。“执着奋斗、求实创新、心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以及“扎根乡村、潜心科研、攻坚克难、造福人民”的新乡精神,作为农科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得到大力传承、弘扬光大。



全院各级党组织深入挖掘、梳理凝练符合时代特征、独具特点的新时代农科精神典型代表。郑果所老一代科学家扎根黄河故道60多年,不怕艰难困苦,敢于攻坚克难,帮助宁陵人民种植酥梨、脱贫致富诞生了宁陵精神,当地百姓自发为科学家树碑立传,并改编成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在河南省广为传播。还有哈兽研精神、那曲精神、寿阳站精神,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从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从红土地到黄河故道,从太行山到雪域高原,改良土壤、防治害虫、培育良种、造福百姓,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处处传承着农科精神的基因,流淌着农科精神的血液,使农科精神谱系随着时代的步伐,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刻,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传承奋斗精神,继承光荣传统,为打造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向心力强、创新力强的优秀创新团队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开展“铸魂行动” 宣扬农科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中国农科院把宣讲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党组带头宣讲,发挥表率作用,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农科讲坛、专题培训、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宣扬农科精神,构建农科精神宣讲传承的大格局。

利用“农科讲坛”宣讲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举办杂交水稻之父、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袁隆平精神学习交流会,报告团成员深情讲述袁隆平同志胸怀国家粮食安全使命,开展农业科研攻关、开创杂交水稻事业的先进事迹,在全院掀起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热潮。选拔推荐优秀专家担任15期《大地讲堂》栏目主讲嘉宾,讲三农故事、科学家故事、科技创新故事,扩大农业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营造学科学、爱科学、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的社会氛围,使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意识在广大青年一代刻下深深烙印。

面向各类群体开展农科精神专题培训。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连续四年为研究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将中国农科院建院以来众多鲜活的人物故事、先进事迹带入课堂,教育同学们传承科学家精神,厚植三农情怀,明理崇德,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凝聚青春力量、展现青年担当、创造精彩人生。每年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上,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及社会招聘人员,专门开设新时代农科精神讲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系好学习、传承农科精神的第一粒扣子。



强化基层党组织农科精神宣讲平台。院属各单位所长、党委书记、优秀科学家代表和青年干部作为本单位的宣讲人,通过党课、“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讲农科人物、讲农科故事,在全院掀起弘扬农科精神的热潮。生物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 培育新时代英才”主题党日活动,表彰第四届“范云六院士青年科技创新奖”和首届“郭三堆优秀导师奖、优秀学生奖”获奖者,勉励他们始终牢记科技报国、兴农为民的初心使命,积极投身农业生物育种研究,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果树所举办“文化大讲堂”活动,研究所所长作题为“研究所文化创新”专题报告,进一步弘扬农科精神。兰州牧药所召开文化建设年活动启动会暨弘扬农科精神报告会,邀请老专家作弘扬农科精神的专题报告,为研究所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推进“强基行动” 筑牢思想基础

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对于展示、宣传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中,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先进事迹,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示范作用。院党组积极开展农科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引领、支持院属单位挖掘农科精神,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使农科精神源远流长。

建设农科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在院党组积极推动下,中国农科院先后建成院展厅、新乡精神展馆、祁阳站精神展馆等首批农科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新乡精神展馆在今年5月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评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中国农科院始终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高地和主阵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科学家精神的实践平台。



打造弘扬农科精神精品力作。编辑出版《农科英才》系列读本,对建院以来70多位先进个人和集体的事迹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宣传,充分彰显了中国农科院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家园。积极创新宣传渠道,聚焦科技工作者扎根科研、服务三农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在院网上陆续推出“农科先锋”“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救灾一线急先锋”“农科卫士保三秋”“夺夏粮丰收”“同心抗疫”等系列宣传报道100余篇,激励和鼓舞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榜样,服务三农、敬业奉献,使农科事业更加欣欣向荣,农科精神永续发扬光大。

共建农科精神宣传“大舞台”。在中国农科院建院65周年之际,院工会制作发放“我爱我院”防疫口罩、“科学家精神”“农科精神”谱系书签等文创宣传品,得到职工群众一致好评。院工会摄影俱乐部组织开展“献礼百年华诞 讴歌农科精神”摄影活动,收到摄影作品3000多幅。院妇工委与北京市妇联联合举办“巾帼心向党 科技报国志”三八节主题活动,邀请农业、航天、制导、北斗、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优秀女科学家,讲述她们围绕“国之大者”的科研经历和成长成才之路,观看人次达到80余万,团结引导广大女干部职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为科技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巾帼“她力量”。院团委、青委会围绕红色农学家陈凤桐院士先进事迹举办讲座、研讨交流,感受老一代科学家的革命精神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科研试验权”的科学精神。

薪火相传守初心 踔厉奋发谱新篇

中国农科院广大干部职工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活动中感悟初心、践行使命,为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前进的奋斗热情不断激发。2022年清明节之际,在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门口的“老一辈科学家入党志愿书和科研记录档案”专题展览下,整齐摆放着一排鲜花。这是蔬菜花卉所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感念老一辈科学家做出的卓越贡献,自发组织的献花活动,以此缅怀先烈,传承先辈的科学家精神,使全院职工深受感动。大家一致认为,老一辈农业科学家艰苦奋斗、科研攻关,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科技支撑,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不愧为时代的楷模、学习的典范。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三农、热爱科技创新事业的精神品质,为中国农科院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农科院永恒的精神财富。

 这是理想信念的深刻洗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年征文活动中,来自植保所的研究生吴瀚翔写道,“今年,院里精心策划了‘老一辈科学家入党志愿书和科研记录档案联播活动’,遴选出21位老一辈科学家,展示了他们当初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对农业科研的态度和初心。我学习后感触很深,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触及灵魂……”青年科研人员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景仰和敬佩,更体现了他们对投身农业科技创业事业无悔的追求与梦想。

   这是思想理论的深刻淬炼——

在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的党建课题研究中,信息所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视阈角度,研究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的阐释及价值发掘;哈尔滨兽医所开展进一步凝练哈兽研精神系列活动,经过全所职工讨论形成的新时代哈兽研精神展现在公众面前,成为引领哈兽研人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烟草所提出“要把培养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尤其是农科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现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筑牢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的思想基础,已成为各级党组织的自觉行动,成为党建引领工作的创新成果。

   这是精神力量的发扬光大——

中国农科院老中青三代农业科学家传承弘扬农科精神,在新时代续写农科精神的华美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方智远,从25岁与甘蓝结缘,到80岁依然奔走田间,55年只钻研一种蔬菜,为改善城乡“菜篮子”、培育出中国自己的甘蓝新品种倾注了一生心血,使“洋白菜”成为地地道道的“圆白菜”。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卫,脚踏实地三十载,带领团队以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成功攻克作物硫素和钙素缺乏、低产稻田改良、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等难题,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耕地”要害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陆宴辉研究员,长期驻守田间地头,埋头钻研棉花害虫防控,研究成果登上《科学》《自然》杂志;跟随国家棉花产区转移,扎根新疆棉区10余年,为棉花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国家级项目,聚力攻关,让棉花害虫防控更科学、更环保。

   这是为民务实的真切笃行——

中国农科院科技工作者积极践行以“求真笃行,敬农致用”为核心的新时代农科精神,立足科技支撑粮食安全的主责主业,全力开展抗涝保“三秋”、夺夏粮丰收、抗旱保秋粮等专项行动,派遣科技小分队深入乡间地头,开展实地调查指导,研判农作物生产环境形势,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际问题,助力粮食实现稳产丰收。



作科所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在与黑龙江省桦川县的结对帮扶工作中,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在实践中形成了“田间课堂”科技助农新方式,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党建案例“面对面做示范  接地气解难题——‘田间课堂’打造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获第三届全国党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银奖。蜜蜂所冯毛、茶叶所张新忠、资源区划所李虎、水稻所曹小闯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科技骨干,深入到国家级贫困县甘肃舟曲、贵州台江,扎根一线、不辞辛苦,用实际行动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帮扶,受到当地群众的肯定和赞许。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位蜜蜂产业企业家评价道:蜜蜂所的养蜂专家冯毛为我们带来新技术,科学养蜂使效益不断提高,“蜂群强了,冯毛瘦了”,群众的认可是对我院扶贫专家最好的肯定。

精神照耀未来,奋斗成就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中国农科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传承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优良传统,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环境氛围,激励和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肩扛使命担当、忠诚履职尽责,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实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和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