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简报» 正文
【农民日报】引进来如何推得开?——四川省广元市黄茶产业攻关记
作者:本报记者 张艳玲 实习生 杨毓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0-09-28     点击:      【字号: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暨技术交流会在广元市旺苍县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元黄茶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建基地的存活率从50%提高到80%,亩产值也提高了80%,达5.7万/亩。

  近年来,每逢春茶上市,广元黄茶单价过万的新闻总会成为当地朋友圈的谈资。然而,广元黄茶在当地的发展面积却远落后于官方预期。自2010年先后引进“黄茶1号”“黄茶2号”试种成功,2014年广元提出加快扩展黄茶生产基地,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成黄茶基地5万亩,实现名优黄茶产量2000吨。6年过去,广元黄茶面积只有约2万亩,投产面积仅2000亩左右。

  广元黄茶如此受市场追捧,为何却难推开?这背后既是新品种大面积推广遭遇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也引出一段广元黄茶产业的技术攻关故事。

引种以求突破 推广遭遇难题

  广元种茶历史悠久,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茶产业进入低谷爬坡期,广元茶产业发展困局尤其突出,茶园老化、技术迭代等问题亟待解决。1997年,受益于浙江省技术帮扶项目,广元茶产业技术难题才得以疏解。2010年左右,随着国内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绿茶产业红海到来之际实现茶叶的突破发展,广元面临着新一轮挑战。

  基于此,在中茶所专家差异化发展建议下,2010年广元先后引入中茶所选育的茶树新品种“中黄1号”“黄茶2号”,在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试种。该茶芽黄、叶黄,色彩耀目,茶叶四季均现葵黄色,萌芽期早,生长性强,产量高,氨基酸、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绿茶,因此很被业界看好。

  2013年,旺苍县木门镇试种的“中黄1号”鲜叶制成的干茶特色明显,被正式定名为“广元黄茶”。随后,旺苍县以木门镇为中心,在全县推广种植黄茶。2014年,“广元黄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巩固提升绿茶、优先发展有机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的发展思路,旺苍加速布局黄茶产业,2018年,旺苍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木门建黄茶良种繁育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种苗的供应问题。

  但随着“中黄1号”栽植面积扩大,按常规技术栽培的“中黄1号”在部分区域出现了成活率低、长势差、见效慢、成品茶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了黄茶扩展面积远低于官方预期。

良种需配良法 技术难点攻关

  问题出在哪儿?2018年,中茶所专家进行实地调研会诊,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建立与区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针对当地“广元黄茶”产业技术难点,专家团队和旺苍县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木门镇龙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对“中黄1号”“中黄2号”两个品种的种苗繁育出圃率、高标准新茶园建设、高产茶园树冠培育与营养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进行了攻关,并形成了《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广元黄茶加工技术规程》《广元黄茶产品质量标准》和《广元黄茶技术规范》等规程、标准。

  经过3年努力,新建黄茶基地的成活率从50%提高到80%,投产期由原来的至少需要4年以上,提早到第3年开始,茶园平均亩产值达5.7万元,比项目实施前增长80%,实现全县黄茶种植户人均增收5100元,1356户贫困户依靠黄茶脱贫奔小康。

  中茶所研究员曾建明告诉记者,除了要破解技术难题,更难的是破解当地老百姓接受新技术的观念难题。

  为此,他们在2018年和当地老百姓打了一场“擂台赛”。3亩地,一条沟划开,分为两半,老百姓按自己的方法种一半,中茶所结合新技术种植另一半。经过一年的“较量”,老百姓主动放弃传统种植技术,加入中茶所的项目之中。

  目前,旺苍县立足米仓山茶在精制川茶“三山一早”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已搭建“一库五中心”(种质资源库、新品种选育繁育、良种示范推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物联网指挥和种业信息交易中心),为“突破性发展黄茶”提供支撑。

  根据计划,旺苍县将按照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千亩千万元村级示范园和每亩万元户办特色微庭院的“三园联动”模式发展,每年高标准巩固提升绿茶5万亩、发展黄茶0.5万亩以上。预计到2025年,实现黄茶种植总面积达5万亩,全县总茶园面积达25万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