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质量,突出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 做到:

(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 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至少熟练掌 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科技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完成的本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 有创造性的成果。

(三)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 3 年。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和研究所同意,并经 研究生院批准,学习年限可延长 1-2 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 5 年。特殊情 况下经批准最长不超过 6 年。

三、培养方式

(一)博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全日制。 (二)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 强化导师负责制下的指导小组作用。

(三)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 3~5 名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指导 小组的主要职责为:①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指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 究计划),并督促检查其实施情况;②进行博士研究生政治思想、学风、品德等 方面的教育;③指导、组织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保证课程质量;④指导和检 查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等工作等。鼓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生 个性发展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创新,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培养环节

(一)课程学习

1.制订课程学习计划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指导博士研究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 在入学后的一周内完成。研究生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并提交《课程 学习计划表》。

2.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中期考核前完成课程学习,总学分不 少于 13 学分。课程 60 分及格,课程成绩及格方可获得学分。第一外国语非英语 的博士生需修读至少 2 学分的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

3.课程设置

(1)学位课

第一外国语 3.0 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 学分

农业科技进展专题 2.0 学分

茶学研究进展专题 1.0 学分

学科综合考试 2.0 学分

专业 Seminar 2.0 学分

经典文献阅读1.0 学分

注:①《农业科技进展专题》由“公共部分”与“专业部分”组成,各 1 学分;

② 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博士研究生,必须修读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考试通过登 记学分。硕士研究生期间选修过英语二外且成绩在 60 分以上者,可申请免修。

(2)选修课

由导师与博士生自定。

(3)补修课

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 补修硕士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学习计划表》中注明,补修成绩以 60 分为及 格,成绩单中注明“硕士课程”字样,不计学分。

(二)制定论文研究计划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指导博士研究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 在回所后的一个月内完成。研究生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并提交《论 文研究计划表》,经导师和研究所依次审查后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核通过。

(三)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含预备试验和必 要的调查工作),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在回所后的三个月 内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 举行。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批阅评分通过后计 1 学分,开题报告经报告会考评通 过后计 1 学分。开题报告具体工作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开题报 告暂行规定》执行。

(四)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论文进展等情况 进行的全面考核,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举行。一般要求在第四学期 6 月 15 日前完成。研究生完成并提交论文进展报告,经导师批阅评分,中期小组考 核通过后计 1 学分。中期考核具体工作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中 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五)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三学年累计参加学术活动 15 次以上(含 15 次,其中回 所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10 次),至少参加 2 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参 加学术活动后一周内登录“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学术活动登记表》,由 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审核通过。申请答辩前,研究生学术活动经审查合格后计 2 学 分。硕博连读研究生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发表论文

茶学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的身份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硕博连读生要求发表至少 1 篇 SCI 学术论文,累计影响因子7.0 及以上;其他博士研究生至少 1 篇 SCI 学术论文,累计影响因子 3.0 及以上。

硕博连读研究生和“优博计划”的博士研究生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 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 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一)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对科技进步与国家经济 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 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试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三)博士研究生应分阶段向导师和指导小组汇报学位论文和试验进展情况, 听取意见,改进论文工作,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其完成试验工作与学位论文的撰 写工作。

(四)博士研究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 2 年。

(五)博士学位论文应按照《学位论文与摘要写作规范》撰写,并按统一格 式装订。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资格审查 后,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有关要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博士研究生论文应聘请 3 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院外专家至少 2 人,在评阅通过 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 7 人组成,其中院外专家 不少于 3 人,由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按 结业处理,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二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通过论文答辩 者,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者,可获得博士学位。

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质量,突出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硕士研究生 做到:

(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 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本学 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 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并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技论 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管理的工作能力;完成的本 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三)身心健康。

二、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 3 年。由研究生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并经研究所 和研究生院批准,提前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 可以提前 1 年毕业。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学习时间者,经批准最长可延期 1 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的作用。 (三)鼓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个性发展需求创新培养方 式,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高硕士研究生 的培养质量。

四、培养环节

(一)课程学习

142 1.制订课程学习计划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 研究生在入学后一周内登录“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提交《课程学习计划表》。

2. 课程学习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中期考核前完成课程学习,课程学 分不少于 28 学分。课程 60 分及格,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3. 课程设置

(1)学位课

第一外国语 3.0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0 学分

高级生物化学 3.0 学分

高级植物生理学 3.0 学分

茶学专题 3.0 学分

专业 Seminar 1.0 学分

专业外语1.0 学分

(2)选修课

应用数理统计 2.0 学分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3.0 学分

统计分析与 SAS 软件 2.0 学分

数量遗传学(植物) 3.0 学分

高级食品化学 2.0 学分

基因工程原理 3.0 学分

分子细胞生物学 3.0 学分

植物细胞工程 2.0 学分

高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3.0 学分

害虫生物防治 2.0 学分

昆虫毒理学 2.0 学分

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 2.5 学分

昆虫学进展 3.0 学分

高级植物病理学 2.5 学分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2.0 学分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科学专题 2.0 学分

农产品贮藏专题 2.0 学分

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装备2.0 学分

现代仪器分析 2.5 学分

食品微生物学 2.0 学分

环境化学 2.0 学分

食品检测技术 2.0 学分

生物化学大实验 2.5 学分

电子显微镜技术 1.5 学分

信息检索专题 1.0 学分

科技写作1.5 学分

(3)补修课

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 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学习计划中注明。补修成绩以 60 分为及格, 成绩单中注明“本科课程”字样,不计学分。

(二)制定论文研究计划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 研究生在回所后的一个月内登录“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提交《论文研究计划表》, 经导师和研究所依次审查后由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核通过。

(三)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根据个人论文研究计划,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含预备试验 和必要的调查工作),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在回所后的三 个月内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和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 公开举行。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批阅评分通过后计 1 学分,开题报告经评审小组 考评通过后计 1 学分。开题报告具体要求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开题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四)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论文进展等情况 进行的全面考核,由研究所统一协调组织,公开举行。中期考核工作要求在第四 学期末 6 月底前完成。研究生完成并提交论文进展报告,经导师批阅评分,中期 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后计 1 学分。中期考核具体事项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研究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五)学术活动

参加本学科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三学年累计达 15 次以上(含 15 次,其中回所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10 次),至少参加 1 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研究生在参加学术活动后一周内登录“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学术活动 登记表》,由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审核通过。申请答辩前,研究生学术活动经审查合格后计 2 学分。

(六)发表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要求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国内核心刊物发 表 1 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文章,具体要求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在学 期间发表论文暂行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 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并反映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一)硕士学位论文应对科技进步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 用价值。

(二)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以硕士 研究生本人完成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材料为主。

(三)硕士研究生应分阶段向导师汇报学位论文试验进展情况,听取意见, 改进论文科研工作。

(四)硕士研究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 1 年。

(五)硕士学位论文应按照《学位论文与摘要写作规范》撰写,并按统一格 式装订。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资格审查 后,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具体要求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 则》。硕士学位论文应聘请 2 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院外专家至少 1 人。按一定 比例抽取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制评阅,具体要求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 文双盲制评阅的实施办法》。在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 辩委员会至少由 5 人组成,其中院外专家不少于 2 人,由副研究员以上或相当职 称的专家担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经答辩委员会同意, 可在一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论文通过答辩后,准予毕业。院学位评定委员 会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