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简报» 正文
【学习强国】“老茶人”权启爱:脱贫路上茶飘香
作者:潘勇航 傅利刚 方雅丽      来源:磐安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0-10-23     点击:      【字号:    

  回顾金华磐安脱贫攻坚历程,一路风雨走来,始终不能忘记这样一批人,他们不是磐安人却胜似磐安人,带着上级组织的嘱托,不畏艰辛,倾其所学,为山区群众送来关爱、送来技术、送来信心,他们就是省级科技特派员。浙江省茶叶研究院研究员权启爱就是其中一位。

  权启爱是浙江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2003年,63岁的他刚从贵州扶贫归来,本可以舒适自在地安享退休生活,但听到组织有安排、山区群众有需要,就义不容辞地再次接受任务,进驻偏远落后的磐安县双溪乡,一待就是11年。作为全省知名茶叶专家,权启爱自称一名老茶人,始终保持低调与谦逊,与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将自己融入农村,大家亲切地叫他“权老师”。

  进驻双溪后,权启爱首先着手基础调研工作。不到两个月时间,他跑遍了双溪乡17个行政村和40多个自然村,走遍了这些村庄的每一块茶园,并与广大茶农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茶叶生产现状,梳理存在问题。通过一段时间走访调研,权启爱发现双溪乡农业基本没有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地瓜等农作物为主;当地农民虽有种茶习惯,但茶叶大多被种植在屋角地头的犄角旮旯。根据调研结果及双溪乡具备的种茶天然条件优势,权启爱建议乡党委政府将茶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协助乡政府起草《茶产业十年发展规划》。

  山早村是双溪乡最为偏远的村庄之一,地处海拔较高的山顶,整体地势平整,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白茶种植。2005年,权启爱计划采用农民自种和引进客商协作发展的方式开发白茶基地。为了消除农户顾虑,权启爱四处奔波,跑农户作动员,跑市场购茶苗,跑省城请专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期间,权启爱与基地茶农风雨并肩,共发动全村种植白茶200多亩,同时引进建成面积1000亩的桃石尖生态白茶基地。

  作为一名老茶人,权启爱深知,要保持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关键要提高茶农收入,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而这着力点在于不断改善茶农的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为此,权启爱把茶叶科技培训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双溪茶叶虽然没有形成规模化,但茶叶品质好,开采时间也是磐安县内最早的。如果要让茶叶形成规模化种植,那必须让农民思想上有所改变。

  “这里是龙井茶产区,要炒出最好的龙井茶!”权启爱凭着敏锐的意识、丰富的经验,尝试着教授农民炒龙井茶。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习惯传统的生产加工办法,一开始茶农的积极性并不高。“总得想个办法,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权启爱费尽心思从研究所里邀请了一批“外援”——做龙井茶最好的一批技术师傅,他们从梓誉到礼府再到山早,手把手教大家炒茶。茶农炒茶技术得到提升后,原本三四十元一斤的茶叶,可以卖到六七十元,效益整整提升了2倍。一时间,双溪乡形成了“炒茶风暴”,窈川、大盘等邻近乡镇茶农纷纷前来学习。

  为了提高制茶效率,一种新型龙井茶炒制机开始推广使用,它炒制速度快,能节省大量劳动力,权启爱立即着手在双溪乡推广。由于机械炒茶与精细的手工加工相比,产品质量较粗放,权启爱及时研究推广了机器和手工相结合的加工技术,在节约劳动力、提高炒制速度的同时,使龙井茶质量能保持手工水平,茶商茶农十分欢迎。

  就这样,在权启爱的倾心指导推动下,10年时间里,双溪乡标准化茶园面积达到6100亩,从一个零星产茶乡镇发展成为专业产茶乡镇。全乡茶叶总收入从2004年的100余万元,提高到1200万元,人均茶叶年收入从150元提高到1800元。茶叶成为了双溪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农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正如山早村民所说:“现在守着这‘金茶园’,轻轻松松地,在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十年倾心,茶香四溢。杈启爱赢得了磐安百姓的爱戴,2012年,被评为第三届十大感动磐安人物。回忆11年科技特派员经历,权启爱感慨地说:“我一辈子和茶叶打交道,能够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茶农,使这里的茶产业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有所提高,这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