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启爱,1940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连续七期任浙江省派驻磐安县双溪乡科技特派员,是浙江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2003年,63岁的他刚从贵州扶贫归来,本可以舒适自在地安享退休生活,但听到组织有安排、山区群众有需要,他毫不犹豫再次接受了任务,进驻偏远落后的浙江省磐安县双溪乡,一待就是11年。11来年,他充分发挥自己茶叶专业的专长,立足当地实际,以改变群众观念和提高技术水平入手,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抓手,成了全县茶农的“座上宾”。他始终保持低调与谦逊,与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将自己融入农村,大家亲切地叫他“权老师”。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首批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调查研究 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进驻双溪后,权启爱首先着手当地茶产业基本情况调研工作。他走遍了全乡17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的每一块茶园,路不通就步行,有时甚至要走上10多里山路。通过一段时间走访调研,他发现双溪乡农业基本没有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地瓜等农作物为主,茶叶种植零星分散,栽培管理粗放,良种茶园比例不高。
权启爱在全面掌握了该乡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后,向乡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双溪种茶条件良好,应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并协助乡政府编制出《茶产业十年发展规划》。此外,他还对全县茶产业开展重点调研,向县政府提出把茶产业作为磐安经济新增长点来培育。
建立基地 扩大无性系良种规模
山早村是双溪乡最为偏远的村庄之一,地处海拔较高的山顶,整体地势平整,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白茶种植。为了消除农户顾虑,权启爱四处奔波,跑农户作动员,跑市场购茶苗,跑省城请专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2005年,权启爱采用农民自种和引进客商协作发展的方式开发白茶基地,与茶农风雨并肩,共发动全村种植白茶200多亩,同时引进建成面积1000亩的桃石尖生态白茶基地,成为磐安县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种植技术最好的茶叶示范基地。
开办田间课堂 提高茶农技术水平
权启爱深知,要保持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提高茶农收入,让老百姓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而着力点在于不断改善茶农的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为此,权启爱把茶叶科技培训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田间课堂开到了生产一线。每逢茶叶农忙季节,权启爱总是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进行实地技术指导,手把手教茶农炒茶,并在全县多次举办茶叶炒制比武,茶农炒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全乡每斤龙井茶卖价提高了30元。一时间,双溪乡掀起了“炒茶风暴”,窈川、大盘等邻近乡镇茶农纷纷前来学习。
2008年春节前后,磐安县茶树遭受前所未有的雪雨冻害。权启爱冒雪调查茶园受灾情况,现场指导茶农救灾减灾,第一时间把救灾资料和挂图分发到各乡镇的园间地头,帮助茶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为了提高制茶效率,权启爱着手在双溪乡推广新型龙井茶炒制机,它炒制速度快,能节省大量劳动力。但机械炒茶与精细的手工炒制相比,产品质量较粗放,为此他又亲自上阵,仔细钻研,不断改进机器和手工相结合的加工技术,在节约劳动力、提高炒制速度的同时,龙井茶质量也能达到手工水平,深受茶商茶农欢迎。
多年来他把田间课堂办到全县各个产茶乡镇,每年讲课200小时以上,培训骨干近10000人次,每一次培训权启爱都十分激动,他说“通过对茶农的技术培训,我看到了农民对技术的渴求”。
在权启爱的倾心指导推动下,双溪乡从2003年的茶园面积不足1000亩、人均茶叶年收入400元、良种茶园覆盖率只有10%,到2019年茶园面积超过6000亩、人均茶叶年收入超过3000元、良种茶园覆盖率已超过90%,成效显著。茶叶成为了双溪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农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正如山早村民所说:“现在守着这‘金茶园’,轻轻松松地,在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十年倾心,茶香四溢。带着上级组织的嘱托,不畏艰辛,倾其所学,为山区群众送关爱、送技术、送信心,老茶人权启爱为双溪乡6700名农民的脱贫致富默默贡献着,也赢得了磐安百姓的爱戴,2012年被评为第三届十大感动磐安人物。回忆11年科技特派员经历,权启爱感慨地说:“我一辈子和茶叶打交道,能够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茶农,使这里的茶产业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有所提高,这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慰藉。”(通讯员 张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