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作简报» 正文
【江西日报】河红,何以长红?
作者: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4-09-20     点击:      【字号:    

坐落在武夷山北麓的铅山,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茶树生长,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早在明清时期,河红茶就已出口欧洲。

近年来,借着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东风,铅山县坚持“品牌优先”战略,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将河红茶打造成“有品牌、有标准、有市场、有机制”的现代茶业。截至目前,全县茶园超11万亩,年产量达4520吨、综合产值达24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河红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展示茶样,铅山河红茶入选江西农产品二十大区域公用品牌。

融合发展

推进茶产业全链条改革。

铅山茶农世代种茶。受多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当地茶产业始终发展粗放、大而不强。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近年来,铅山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全流程资源要素,贯通融合河红茶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助推茶叶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该县出台《铅山河红茶种植技术规程》《铅山河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等江西省地方标准,从技术规范的角度指导河红茶标准化种植与加工,为河红茶产业的高标准种植与加工提供指引。统筹1000多万元资金支持河红茶产业发展,引导茶农茶企在英将乡、稼轩乡等乡镇新建或改造茶园,扩大乡村振兴带沿线观光茶园种植规模,今年可新增标准化茶园5000多亩。

支持茶企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精制加工生产线,对新购置生产加工设备、建设数字茶厂的企业进行适当奖补。铅山县绿和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产值逐年攀升,去年达6900多万元。该公司经理江平说,近几年投资建设河红茶精深加工车间1300余平方米,引进了4条茶叶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铅山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银企惠农金融平台,授信发放信用贷款,目前已授信“铅茶贷”2200余万元,并引导茶企购置茶叶种植保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为助“一片叶”香飘四海,铅山积极组织企业出海抢单,通过“公司+”模式,助推紫峰堂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上饶金嘉隆茶业有限公司等出口非洲等地;探索“飞地”合作模式,在铅山设立生产基地,在乌鲁木齐设立精加工包装厂房,尝试开拓“万里茶道”新路径。积极推进河红茶旗舰店建设,对计划在省内外新建旗舰店的茶企进行奖补。

向“新”发力

让“一片叶”更有“科技芯”

8月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中国茶叶学会、福建武夷学院、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铅山举办了茶叶品质评价及分析交流会,为河红茶如何进一步走好产业升级路“把脉问诊”。

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是铅山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县内茶园以高山野茶为主,产量较低、管理成本较高;销售渠道相对单一、拓展渠道受限等。

如何破题?

借“智”谋事、向“新”发力,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铅山与中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编制《铅山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制定《铅山茶产品标准》,成立省内首个茶叶博士专家工作站等;中国茶叶学会在铅山专门建立服务站,双方在产品标准研制、人才培养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铅山县河红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罗建军介绍,该县创新合作机制,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茶种质研究、茶叶质量安全和加工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强科研合作,并设立茶树育种专家工作站,让“一片叶”更有“科技芯”。

“目前已挂牌古茶树189株,其中80%已建档。一山、一树、一味,这些古茶树可都是宝贝啊!”铅山县河红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淑红翻开一本厚厚的资料汇编向记者介绍,档案里,古茶树的图片、具体分布区域、种类、尺寸和生长情况等信息一应俱全,为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数据库”。当前,茶树育种专家工作站科研人员正全力以赴,从海量的茶树资源中,深入探索并精心选育“河红1号”“河红2号”等一系列专为铅山生态环境量身打造的优质、高产、多抗且广适的自有新品种,保障茶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以数智技术助推企业提质增效。铅山一方面积极促进茶企与顺丰速运等快递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引入无人机运输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茶青品质的同时,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培训和引导教育,提高茶农的科技素质和操作能力,培养新型职业茶农。

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去年11月,以“茶旅融合 香飘万里”为主题的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铅山茶文旅推介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业内权威专家在会上对铅山为“世界红茶发源地之一”、河口镇是“万里茶道第一镇”进行了专业认证。

立足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唱响品牌、让河红长红,是当地政府和茶企茶农共同思考的命题。

在江西武夷山茗仕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朝华这个“老茶人”看来,文化赋能、多方同步发力是一个重要路径。

“我们系统梳理茶文化历史,目前已收集河红茶文化资料212篇,为编撰茶文化系列丛书打好基础。”罗建军表示,围绕痛点难点堵点,铅山县河红茶产业发展中心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展开了一系列动作。

组织茶企积极“走出去”参评参赛。铅山茶企先后参加了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景德镇国际茶博会等国内外展览展会,并在一些职业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

围绕茶产业策划各类主题活动。举办“最美茶园”评选活动,动态展示各大茶园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茶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举办首届喊山开茶节,开展以“茶知识讲堂”为主题的“非遗六进”活动,让河红茶更加深入人心。

加快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把茶文化深度融入吃住行购娱等旅游全过程,开发住茶宿、泡茶汤、购茶礼等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的“生态茶乡·环武夷山国家公园茶研学之旅”被列入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以茶文化赋魂、茶产业赋能、茶科技赋力,着力培育研发、种植、加工、销售、衍生品开发和茶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铅山县委副书记俞益斌表示,该县将用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这块金字招牌,重点打造“铅山武夷河红”品牌,充分挖掘河红茶产业和生态资源潜力,让河红茶产业成为“两山转化”、生态富民的生动实践。(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 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