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茶香渐浓;西子湖畔,龙井飘香。一场跨越千里的求学问道,一次旨在破局的“淬火”提升,在杭州生动上演。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河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1日,一支由河南农业大学组织的茶叶产业“头雁”队伍远赴浙江杭州,走进了我国茶研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沉浸式、系统化学习培训,为豫茶振兴汲取前沿科技力量与先进发展经验。
豫茶求变,“头雁”领航寻破局
河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叶大省,但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久负盛名。然而,与浙江、福建等茶叶强省相比,河南茶产业在整体规模、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与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升、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化转型矛盾等共性挑战。
“我们的茶叶品质底子虽好,但在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三产融合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还需要向先进地区学习看齐。”信阳市茗茶多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立说。此次组团赴浙,正是河南省下定决心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河南茶产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举措。
“头雁”项目,是国家赋能乡村振兴、强化人才支撑的战略性举措,河南农业大学自2022年承担“头雁”培育任务以来,累计培育“头雁”学员1000名,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318个、家庭农场182个。在学校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头雁”学员快速成长,学员产业形态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全产业链延伸,带动了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此次赴中茶所学习的学员,正是河南茶产业的代表们。他们带着问题而来,满怀期待,希望能在西湖畔找到解锁豫茶发展新未来的“金钥匙”。
深入殿堂,淬火取真经
中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以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一直以来致力于茶科学研究,引领茶学科发展。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内茶叶专家,拥有从种质资源、栽培植保、产品加工到质量安全、产业经济等覆盖全产业链的茶学学科体系。
“本次培训课程设置立足产业前沿,极具针对性和前瞻性,可谓‘干货’满满。”中茶所茶叶质量认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强介绍,课程既涵盖茶产业宏观政策、品种栽培、质量认证等专业知识,又聚焦产品深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痛点,多位资深专家将组成最强师资团全程指导。
“过去我们修剪茶树更多凭经验,茶叶采摘后多久开始修剪、修剪高度多少更有利于茶树生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今天这些问题都在韩文炎教授讲的茶树树冠培养技术课程中找到了答案。”河南省千宝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安晓军说。
此外,培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地教学环节,学员们走进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在缕缕茶香中学习标准化生产;漫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千年茶史中感悟文化传承;探访安吉宋茗茶博园,在绿水青山间领略三产融合的创新实践。
豫浙对话,碰撞思维火花
这次学习不仅是一次单向的汲取,更是一场双向的交流与碰撞。在学习间隙、在餐桌上、在参观途中,“头雁”学员们围绕品种、工艺、市场、文化等话题随时随地展开热烈讨论。
浙江茶产业在商业模式创新、区域公共品牌运营、茶旅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头雁”学员们极大启发。“陈富桥教授的茶叶品牌营销课程让我颇有感触、受益匪浅,我们要深入分析市场消费趋势、精准契合消费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产品定位,主动拥抱市场变化。”信阳奕慧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莉感慨道。
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有的学员当场与中茶所专家建立了联系,邀请其前往河南进行技术指导;有的学员与同行互加微信,商讨后续合作的可能;还有的学员在思考如何将浙江的“一片叶子”致富经与河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淬火归来,豫茶振兴新征程
随着培训课程的结束,每一位“头雁”学员的笔记本都记得密密麻麻,手机里存满了照片和联系方式,脑海中充满了新的想法和规划。
“这次学习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我们看到了问题,更找到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回去后,我要升级设备,并把学到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和管理技术运用到自家茶园里。”安晓军说。
此次河南茶产业“头雁”组团赴中茶所学习,是河南农业大学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不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所属科研院所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推进双方联合申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举措落实落地,努力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立体化”的一流融合发展体系。
千里问茶道,淬火为提升。这群承载着希望的“头雁”已然归巢,他们汲取的西湖“真火”,必将推动河南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泡出一杯更加香醇韵长的“豫茶”新茗,为中国茶产业的百花齐放贡献独特的河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