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日前,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一国一品”生态低碳茶技术交流研讨会。会议聚焦生态低碳茶推进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交流农业减排固碳措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为进一步创新发展生态低碳茶体系指明了方向。
本次会议规格颇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金轲,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良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江用文、副所长肖碧林出席会议。
刘仲华院士在会上作《“双碳”战略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茶产业在“双碳”目标下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肖新建研究员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实践成效与理论价值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刻总结了"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果与时代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娥则围绕《农业减排固碳的政策措施》作专题报告,为茶产业减排固碳提供了政策与实践指引。
会议指出,当前生态低碳茶体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标准支撑不完善、生态低碳茶市场培育力度不足、茶园碳汇交易渠道有待打通等。针对这些问题,会议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生态低碳茶技术体系,重点研发茶园生产减排固碳技术、茶叶高效加工工艺及设备等,加快制定茶叶低碳加工技术规程;二是加快培育低碳茶叶品牌和市场,加大生态低碳茶宣传力度,打造低碳茶叶专用电商平台,继续实施好“一国一品”中国茶项目,讲好中国生态低碳茶故事,提升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三是拓展茶产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探索推动茶园碳汇交易,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些举措为生态低碳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会议还展示了生态低碳茶技术集成及茶文旅融合发展现场,发布了全国茶叶碳足迹数字化平台,启动了安吉生态低碳茶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为安吉县10家生态低碳茶获证企业颁发了证书。来自各茶叶主产省农技推广部门、部分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县及生态低碳茶技术应用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
期间,参会嘉宾还考察了浙江安吉溪龙乡万亩平台和安吉宋茗白茶有限公司,观摩了生态低碳茶生态复合栽培、绿肥间作控草固碳、化学肥料减施、化学农药减施及高效节能加工等生态低碳茶生产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情况。
生态低碳茶是我国第一个践行“双碳”战略的农产品,已入选联合国FAO“一国一品”项目。近年来,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创新构建了以《生态茶园建设指南》《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规范》《茶叶碳足迹核算方法》为核心的标准体系;集成以复合生态茶园建设、绿肥固碳抑草、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精准绿色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构建应用生态低碳茶产品认证体系,认证131家茶企、10.3万亩茶园;向生态环境部报送茶园碳汇方法学建议。生态低碳茶生产集成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被FAO“一国一品”项目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还为其他作物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体系以节本增收、减排固碳和生态优化的显著效果获得了广大企业的认可。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降低化肥用量3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以上,茶叶农残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增长15%-30%。此外,应用该技术可减少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并有效避免因化学投入品滥施造成的面源污染。
目前,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体系已在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四川及西藏茶区等地建立8处核心示范区,技术推广面积78万亩,通过生态低碳茶认证的16个省份有131家企业,合计茶园面积超过10.3万亩。启动了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湖北省十堰市、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会同县,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乐山市夹江县,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勐海县等10个县(市、区)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2023年实现销售额15.3亿元,利润2.3亿元,销售额同比2022年增加13.6%,利润同比增长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