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获悉,该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联合暨南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合力攻关,揭示了茶树中儿茶素甲基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机制,为培育更具特色的新型高功能成分茶树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据了解,茶叶中儿茶素占干重的12%以上,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儿茶素有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显著的生理活性,然而因其结构的高度极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其在人体内生物利用率较低。甲基化儿茶素是儿茶素通过甲基化修饰而形成的一系列衍生物,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明显高于常规儿茶素,研究表明其具有显著的抗过敏、降血压、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理功效,但目前催化甲基化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关键——氧-甲基转移酶仍未被鉴定出来。
高甲基化儿茶素、高花青素茶树新品系“中茶紫凝”。资料图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团队通过构建遗传分离群体、运用多组学技术,发掘鉴定出了两个关键酶,并阐明了高甲基化儿茶素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此外还成功解析了两个酶的蛋白晶体结构,揭示了儿茶素甲基化所需的关键氨基酸。相关研究为茶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高甲基化儿茶素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解析茶树其他重要经济性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