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1986年8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茶叶基层农技推广和科技帮扶工作,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党员、丽水市劳动模范等10多个荣誉称号。
潜沉山乡十七载,精准帮扶小农户谋发展
自2003年起,李强长期深入云南双江、永德、临翔和德宏,贵州黎平和雷山,湖北竹山和竹溪等地,为祖国边疆与国家级连片贫困带提供茶叶科技服务。通过“公司+协会+小农户+种植基地”模式,以点带面集成示范推广茶树新品种、生态栽培、有机茶生产等专项技术,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生产技术体系和创新组织,为云贵鄂地区茶叶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供产业化服务,使服务区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贫困山区茶农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科技帮扶怎么帮?李强说“乡村富不富,就看小农户”。从2005年起,李强在云南双江县亥公村建立起第1个小农户示范点,开展小农户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探索产业兴村新模式。截至2011年,由龙头示范企业带领小农户开展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1.36万亩,带动基地茶农4163户16152人,茶农总收入5380万元,人均收入2548元,比2006年增长3.5倍。2011年开始李强又在浙江省缙云县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村-龙坑村建立了第2个小农户示范点,指导该村引进黄茶新品种,按照小农户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组织生产,2015年起黄茶初获成效,平均亩产值达2.1万元,效益比常规品种提高3~4倍,截至2019年全村有293户种植黄茶品种1400余亩,一个昔日偏远贫困的山村,蝶变为一个产业兴旺、美丽富裕的“缙云黄茶第一村”。
十年磨一剑,托起一个黄茶新产业
2007年,李强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缙云县大源镇,“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特色不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农效益不佳、没有集聚优势”是李强的第一印象。一次偶然的发现给整个团队科技特派员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缙云县上湖村的一处茶园发现一株已繁育第三代的黄叶茶树,黄叶遗传特性未变,是一个有希望的特色株系,是珍稀的茶树种质资源。自此,李强便和团队特派员一道,从缙云黄茶品种选育、产品试制、基地建设到品种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从当初发现一株黄化茶树到2015年底通过省级品种认定,一直深耕于缙云黄茶的培育之中。
目前已在大源、三溪等地5个乡镇建立了5个以龙坑村千亩黄茶科技示范园为代表的规模型黄茶示范基地,新种黄茶1.2万亩,年增产值6300万元,全县茶叶总面积达6.1万亩,茶叶总产值3.2亿元,缙云黄茶已成为当地产业兴村的新抓手。10年期间,李强与茶叶所其他专家成员一起扎根丽水贫困山区,把缙云黄茶从一个单株育成一个品种,继而撑起一个新产业,2016年成为杭州G20峰会指定用茶,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91位,成为高效益农产品的代名词。不过,在李强的心中,这还远远不够,“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振兴,发展新的产业链才是硬道理”,期待再用10年持续培育,缙云黄茶能够成为和安吉白茶相媲美的特色茶品牌。
创新无止境,探索基层双创新路径
为促进农村开展创业创新活动,2016年3月,李强主持创建了第一个缙云轩辕黄贡星创天地,设立创客学院,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开展创业创新服务。同年10月“缙云黄贡星创天地”成为丽水市唯一被国家科技部确定的第一批星创天地。2019年4月,李强再次以牵头人身份在缙云县前路乡创建了第2个浙江省级“晨龙农旅星创天地”项目,为在全县范围内打造4个“一批”即:创建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专业示范村、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基层创业人才,夯实了开展乡村“双创”基础。
2017年底,李强又以牵头专家身份主动承担起中国农科院协同创新项目“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澜沧县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再次投入到科技帮扶任务更为艰巨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滇西边境地区临沧、普洱等地重点科技帮扶3年行动计划”之中。李强提出按照“一个项目助推一地一个特色产业”目标,“重点对接5个乡镇、帮扶5个茶村、链接5家企业”的技术推广辐射路径,持续推进科技帮扶和脱贫攻坚新实践。目前,已与6个乡镇的6个村(企)初步建立“三位一体”科技帮扶计划。
2018年10月由李强主持创建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缙云黄茶特色农业科技园区》被浙江省科技厅列入“2019年度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单位。随着园区创新组织、小农户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和黄茶科技示范园的相继建立,一个以“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小农户种植+专业示范村”为组织模式的省级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将全面建成。2019年10月李强作为团队首席专家,积极响应《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1+X创新模式计划,启动了“缙云黄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创建任务,通过综合体创新引领,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黄茶5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亿元,打造一个10亿元级的农业特色产业。